與過去兩次工業革命明顯不同的是,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興經濟體,是以一個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的姿態出現的。
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重大機遇,加快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轉變,我國有望到2020年初步完成從工業2.0向工業3.0的升級,并奠定工業4.0的重要基礎。
工業文明的復興與變革
近30年來,世界工業發展經歷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由“去工業化”到“再工業化”的過程。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的重要歷史背景正是發達國家的去工業化。
目前,主要發到國家試圖奪回制造業優勢的勢頭非常明顯,工業再次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新一輪全球競賽已經拉開序幕。
奧巴馬政府明確提出要讓美國經濟“基業長青”,必須重振制造業;德國提出工業4.0戰略;2013年,歐盟明確提出歐洲需進行“再工業化”以重振歐洲經濟,并將工業占歐盟GDP的比重由15.6%提升至2020年20%的總體目標。
當回歸工業成為世界主要國家的發展共識,一輪新的工業革命正蓄勢待發,工業互聯網正是推動新一輪工業革命的重要引擎。
而從總體來看,我國工業體系是按照工業2.0時代的模式建立起來的,傳統的工業模式不可持續的矛盾日益凸顯。
通過前面的背景分析,我們知道“中國制造2025”的出臺不是無來由的,也不是一個簡單的計劃。
據了解,“中國制造2025”的總體思路是以促進制造業創新發展為主題,以提質增效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為主線,以推進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對重大技術裝備的需求為目標,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高綜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層次人才體系,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制造業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
“中國制造2025”和德國工業4.0有何異同?
原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蘇波就此做了解答。
相同點:新一輪科技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主要特征是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的深度融合。基于物聯網的數據革命與能源、醫療、制造、交通、農業、媒體等相結合,會產生新的產品、新的業態、新的模式和新的技術、產生巨大產業影響力。
比如說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機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這一變革的趨勢和核心就是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
在這一點上,“中國制造2025”和德國工業4.0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背景下針對制造業發展提出的重要戰略舉措。
差異化:德國制造具有強大的技術基礎,所以它直接實施工業4.0,在兩化融合、信息化推動“互聯網+”等各方面具有優勢,而且產業技術比較好。
中國是在工業2.0、3.0和4.0同時推動的情況下,實現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還要實現高端領域的跨越式發展,任務比德國實現工業4.0更加復雜、更加艱巨。
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
“中國制造2025”規劃旨在將中國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以新領域為未來發展的主方向,促進國內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效率的提升。
制造業是我國市場程度比較高的領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基礎,對國民經濟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
中國將成立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擴大“中國制造2025”在國內國際的影響,進一步形成廣泛共識,形成合力,把改革的紅利、內需的潛力、創新的活力和更高水平的開放合作疊加起來,共同推進制造強國的建設。